12月12日,以“赋能双循环助力新发展”为主题的2021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下称“创交会”)在广州闭幕。今年创交会上,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广州开发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南沙区)揭牌。
作为一种新型的柔性引才途径,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下称“离岸基地”)是中国科协广泛吸引和集聚离岸创新创业主体所采取的新举措。此类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人才“离岸”、创新“不离场”,将进一步汇聚海外智慧,助力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广州同时获批设两个离岸基地
相较传统“引人才回当地工作”的概念,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可让海外高端人才留在海外创新创业,将成果在国内落地。对于人才、企业和区域而言,离岸基地的设立将带来多赢效果——
通过“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模式,海外人才既可享受国内政策、广阔市场,又可继续享受国外科研生活条件,区内企业也可更加便利对接海外科创资源。同时,离岸基地也具备双向服务功能,可帮助区内高科技企业开辟海外市场,更好“走出去”。
目前,离岸基地的建设及其创新成果产出已被纳入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关于“创新创业活跃度”评价指标。广东省和广州市也先后出台多个文件提出建设离岸基地的工作任务。
“创新的形式、过程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让尖端智慧的创新成果汇聚本地。”创交会上,广州中以生物产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广州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董事长耿建跃表示,离岸创新将越发成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常态。
离岸基地打破了创新人才的物理空间限制,能够超越创新资源分布形式,而追求创新实际成效。目前,中国科协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等地设立了21个离岸基地。
近年来,广州以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支撑,构建集约展示、常态对接、精准服务的成果转化渠道,为离岸基地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2021创交会上新揭牌的两个离岸基地,是中国科协首次同时批准在同一个城市设立两个离岸基地。它们将指导和支持广州开发区、南沙区搭建专业的创新创业平台,探索、推进、完善配套服务,提升海外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或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的成功率。
海外人才“不为所有、但求所用”
国家级离岸基地落地广州开发区与南沙区,可被视作两地拓宽海外智慧资源引聚渠道的自然结果。
广州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2100家、高端研发机构1000多家,总量居全国经开区之首;该区加速打造欧美同学会全国首个海归小镇、国际领军人才集聚区等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载体空间和生活社区。
南沙区加快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设立海外人才协同创新中心,同时成立了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大湾区博士后公共研究中心等一批区内人才引聚交流平台,以及“创汇谷”“创享湾”等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除了打造平台“引凤来”,两地的创新创业生态更是吸引海外人才的重要筹码。
以广州开发区为例,当地突破了人才使用财政扶持资金方式的多种限制,实施团队带头人全权负责制,赋予他们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等等。
南沙则在全国率先提出“营智环境”概念。营商环境聚焦于商事主体,而营智环境聚焦于人才的发展,南沙计划参照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建立一套系统化、科学化、可操作性的营智环境评估体系。
“引智制度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央人才协调小组特聘专家吴江认为,这意味着三个变量关系的良性互动:市场的开放度与成熟度、政策的精准度与公平度、政府的监管适度和服务效度。
而今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将成为两个地区技术引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重要平台载体。相比以往在“邀人才进驻”上下功夫,离岸基地力求实现海外人才“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更具灵活性和可行性。
两区将多方联动建设离岸基地
广州开发区与南沙区均已形成建设离岸基地的“任务书”。两区的有关规划分别基于各自的国家级政策优势——广州开发区离岸基地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知识城作为“国际人才自由港”发展定位意见的举措;南沙则将发挥自贸区的产业基础和开放条件。
目前,南沙形成了离岸基地创建可行性报告,正在草拟离岸基地创建工作方案,计划在全区规划空间布局、落实服务载体。该区现已开展前期接洽工作,力争到2026年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海外创新资源集聚地和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为此,该区将实施离岸基地政策改革创新工程、大科学装置海外人才共享工程、离岸基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海外站点渠道拓展铺设工程、国际一流营智环境营造工程、离岸基地孵化空间建设工程、离岸基地线上平台搭建工程等七大工程。
广州开发区也将实施“五大工程”,包括管理体制创新工程、基地合作网络工程、制度支持保障工程、海外人才服务工程、招才引智工程。该区将成立离岸基地建设协调小组,全面统筹离岸基地相关工作,并制定出台针对离岸基地的管理办法。
根据两区科协的有关介绍,离岸基地将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生态共建”的思路,采取“政府+运营机构+合作网络”的多方联动运营模式开展建设。届时,海外创新技术、科研成果将与两区主导产业实现深度链接,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相融的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一次性获批两个离岸基地的广州,将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持续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让不同的海外人才都能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形成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科创格局。
■关注
从创交会到大湾区科学论坛看科创新趋势
密切科技交流合作
促进共性技术破解
上周末,广州分别迎来2021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下称“创交会”)及大湾区科学论坛。两场盛会次第上演。“科技交流合作”成为两次会议中出现的高频词。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依托霍英东研究院,实现与香港科技大学专用光纤和线路的互联互通。”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介绍,在数据联动和科研设备共享共用方面,内地与香港之间取得较大突破。
高民表示,如今,香港科技大学老师使用广州超算,就像使用局域网一样方便。过去5年间,港科大超过200位老师借助广州超算资源取得丰硕的成果。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张欣教授通过广州超算,帮助香港自行车队改进骑行姿态和服装,并获得了奥运奖牌。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在此背景下,密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促进共性科学技术破解,深化重点科学项目协作成为必由之路。
数据显示,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研发投入达到近3600亿元;“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
除了基础研究领域“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产业转化方面,大湾区企业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由“单打攻关”迈向了“组团攻坚”。
“今年,我们团队中不少企业迎来了创交会的初体验。”广州信息协会会长罗静敏表示,协会遵循“联合创新、场景带动、跨界参与”的理念,邀请了33家创新型企业共同参展。
广州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参展队伍中的一员。该公司副总经理卿亮介绍,公司深耕应急救援领域,研制了救援搜索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等设备。这些智能设备可以通过红外摄像头,结合AI视频分析功能,识别判断是否有活体存在、运动。
“我们希望在创交会找到合作伙伴。”卿亮指出,现场有大湾区的厂商带来了全息投影、智能装备等先进科技产品。其中,全息投影可以脱离电脑实现三维建模,智能装备则是机器人所需要的硬件支撑。二者都能与该企业实现交流合作、优势互补。
罗静敏坦言:“我们希望在开放合作与组团创新中,助力企业、行业、产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南方日报记者李鹏程)
全县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19家、共39条生产线,在这里可以实时监测其产值、营收等情况。近日,在巴马瑶族...
11日,记者从福建省税务局了解到,去年全省税务部门(含厦门)共组织税费收入6619 78亿元,同比增收1047...
漫长的休赛期终于画上句号,1月10日17时,备受粉丝期待的2022年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春季赛正式吹响冲锋...
近日,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印发《海南省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排查整治我省城镇燃气安...
我省是海洋大省,治水必治海。优海水是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的主要任务之一,我省要求开展沿岸直排海污染...